形意拳

太极拳实战教学与太极拳内功心法


  一、关于开合

  开合是练习杨式太极必段搞清楚的一个概念,但却没有几个人对开合进行系统的说明,或者说教别人练杨式太极的人,他自已都没搞清楚开合是什么意思,更别是他所教的人了。所以教人的人自已糊涂,被教的人就更加糊涂。那么,开合应当如何理解呢,不同的练功阶段有不同的理解,要说清这个概念,恐怕得从几个层面来说。

  一初级层面:在最初的练功阶段,只能从盘架子上来体会,就盘架子来说,开与合直接体现在外形上。在此阶段,开与合有三层意思:一是就是指动作的屈伸、进退、俯仰、起落等。伸、进等动作,就叫做“开”,屈退等动作,就叫做“合”。二是以腰为主宰,动用螺旋的弧形动作,向着四梢(手指与足尖)去的动作叫做“开”,从四梢向内回归的动作叫做“合”。三是从手上的动作看,掌心由内向外叫“开”,掌心由外向内称“合”。

太极

  由于初学时的意与形不能合一,这个阶段对开合的体验是非常初浅的,因为杨式太极中许多好玩的东西在这里都体现不出来,是让人正确掌握架子而已。

  二中级层面:对于已经学会架子,而且开始学推手的人来说,开合的意思就不再指外形上的开合,开始指劲力的开合。一般在推手中,引化掉对手力量的劲力叫“开”,而拿发对手的劲力叫“合”。“进落空合即出”,就是说通过“开”的劲力将敌人的力量化解掉,通过拿住对手劲路形成“合”的效果,然后就可以发劲把对方打出去。太极拳实战教学与太极拳内功心法。

  由于在这个阶段意在形内,讲究以意领形,你可以体会到“以意领气,以气催形”是什么感觉,此时外形和劲力之间关系就好象螺旋桨和水流之间的关系类似,感觉在意念之中,有种无形的力量在催动身体及四脚行动,而外形的运作则更加强化这种力量,如同螺旋桨造成水体流动,而水体流动又推动船只前进一般。

  三高级层面:到了高级层面,讲究的是意在形外,以意追形,因此开合的意思又有了新的变化,杨式太极老谱说过“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这里所说的“无定”,实际上就是在告诉人们,杨式太极高级层面的开合,与外形姿势并无多大的联系。这个时候的开合,指的是在神、意、气的结合下,“劲由内换,里面不动,外面不发”,讲的就是意开意合,劲开劲合的问题。

  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体会到“开中有合,合中有开”,比如你在外形上向前体现“开”的时候,你的劲路却是往回走,走的是“合”的意。现在你也可以试一下,让一个人用两只手握住你的两只手(最好让他用点力气握)。你先做一个外合内开的动作,即外形上屈肘(合),但在意念上却是进身(开)。然后你在外形上做一外开内合的动作,即外形上直肘(开),但在意念上却是退身,看看对方有什么反应。如果你在这个练法上下的功夫足够的话,就比较容易体会到杨式太极整劲上身的感觉。

  其实,当通过乱环诀的练习,当你把身体的劲力练得如同一个浑圆气球时,你的身体就变得酒店那种立体的旋转门,身体中线就是门轴,别人一攻击你的左边,你的右边就自动上去了;当别人攻击你右边,你的左边也自动上去了,上下前后皆如此,只有这样的开合,才是杨式太极老谱里所说的“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这就是高级阶段形体上的开合。

  但在高级阶段,除了形体上的开合,还有劲力上的开合,说简单明了一点,劲的散聚就是开合,劲散为开,劲聚为合。如何理解劲的散、聚呢?这又来从乱环诀说起。大家还记不记得,在乱环诀中,意念上至少要产生一个纵向的气圈,通过这个纵向气圈,我们就可以说明一下什么是劲的竖散(竖开)。实际上,杨式太极中的棚劲和按劲都是竖散(竖开)劲,只是方向刚好相反,棚劲是由下往上竖散(竖开),按劲是由上往下竖散(竖开)。当你一只手从发点同时发出这两个劲力,使这两个劲力在竖气圈中心点上交会,就会在落点上集中聚集成为平直向前的挤劲,这就是棚按合挤,就是棚按挤组合劲的开合相寓。

  从横气圈的劲力散、聚来看,你从意念上练习出肩、腰、跨三道气圈,实际上就是一种劲力的横散,但这些横气圈在前面相合,在后面就可以打开,你用后面打的的横气圈领劲去化解别人进攻的同时,也可以同时通过横气圈领劲把劲力集中到前面去打击别人。你还可以用外围的横气圈领棚劲化解对手的力量,同时又内层的横气圈领棚劲把对手发放出去。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

  当到了意在形外,以意追形的高级阶段,盘架子的练习就成了非常次要的内容,此时杨式太极练习的主要内容就是劲力在身体不同点上的开合(也就是分散和集中,打开与合上),是全身就在产生的开合现象,要求将全身任何一点都要练成太极点,也就是全身上下任何一个部位,任何一个点与别人接触,都能够产生劲力的开合聚散。一般练习的顺序是先从手上练起,然后练手臂,然后依胸、肩、肘、腿、跨、背的次序练习,最后练成处处都是手,摸上即伤人的境界。

  二、关于刚柔

  杨式太极崇尚柔,讲究“以柔克刚”,但并不代表杨式太极没有刚、不要刚。实际上,杨式太极非常讲究“积柔成刚”、“柔刚同体”、“刚柔相济”,要把杨式太极的刚柔观说清楚,也得从初、中、高三个层次来认识。

  (一)初级阶段:初学者对杨式太极的刚柔没有认识,很容易受“半阴半阳是好手”的影响,很多人有以为柔刚同体就是一部分柔,里央含着点力,也就是一部分刚。这些人练发劲有个特点,就是按照架子里的姿式练,而且一出手就发劲,完全没有柔软抽丝的过程。除此之外,这些人发劲还有一个特点,不管发劲前身体多么放松,只要一发劲,身体就马下棚紧,好象发劲就是肌肉全面放松后突然全面收紧一般。但是这种的发劲的理解是错误的,这种发劲方式在杨式太极里面称为“僵柔劲”,不是真正的松柔劲,不是真正的刚。

  (二)中级阶段:通过训练,学习者已经得到自自然然的松柔,随意肌皆可为发肌所用,开始做到积柔成刚和刚柔相济。这些人发劲的特点是,发劲的瞬间身体完全不紧张,而是和平时练抽丝劲一样保持松柔,他们的发劲前,先是松松柔柔运行抽丝劲路,到即将发劲时,突然加快运行速度,在最后10CM时自然吐出劲力。即使是最后吐劲的时刻,他身的肌肉依然不收紧,整个身体仅仅是运行速度突然加快了而已,也就是杨式太极老谱里说的“慢即松柔,快即吐劲”。到了这个层级,就做到积柔成刚了和刚柔相济了,松柔抽丝的过程,就是在积柔,最后加速运动吐劲则是成刚,由于整个过程刚由柔生,刚本是柔,所以称为刚柔相济。

  值得说明的是,陈式太极和杨式太极在刚柔相济上的理解明显不同,陈式太极是拿一此式子走柔劲,然后拿一些式子走刚劲,走刚劲的式子和走柔劲的式子相互交钗,称为刚柔相济。而杨式太极则认为刚本是柔,刚由柔生,讲究积柔成刚,认为积柔成刚就是刚柔相济,所以式子都按积柔成刚的要求来演,形成了杨式太极式式都很柔和,但式式都可发劲的特点。学习者如果不明白刚本是柔,刚由柔生,积柔成刚的道理,就难以练习自然发劲的功力,从而把杨式太极练成柔拳,而且还自以为杨式太极从不发劲。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中级阶段,杨式太极发劲外表上看起来很猛,具有“冷、暴、脆、弹”的风格,但发劲者自已的感觉却不是这样。那么发劲者自已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也是四个字“松、沉、软、弹”,也就是说,发劲者直到发劲的瞬间和发劲后就是保持松沉,发劲的感觉也是软的,自已感觉自已发的是软劲,只是速度增快至如脱弹丸的地步而已,而且这个软劲打去出还有不少的弹性,遇到硬的东西还会象弹簧一样,在吸收动能后弹回来,使手形自然收到胸前。虽然发劲者自已感觉是“松、沉、软、弹”,但被打者是什么感觉呢?被打者的感觉就是这种劲力具有极强的穿透性,打着前胸可以穿透到后背,好象胸部骨架都要被打断、打塌一样。到了高级阶段,更是让人惊心动魄,恐慌万分,无法抵抗。

  还有一点就是,到了中级阶段,练习正确发劲日久以后,你身上的肌肉也会发生一些变化,背部、胸部的肌肉会变得厚实,手臂、腿部的肌肉会变得更有弹性。

  (三)高级阶段:到了这个阶段,练习者就不在追求形体上的发劲,而是注重神、气、意的练习,这时候常规的练习方法是站桩。请大家注意,在杨式太极里面,站桩是到了高级阶层,能够正确发劲后才成练习的,初学者和中级者都不允许站桩,初学者和中级者对刚柔把握不好,站桩容易站出一身僵劲。在杨式太极里面,站桩是高级功法,也只适合高阶的学习者练习,让初学者站桩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

  到高级阶段,通过不断的站桩,使精神世界的某些意志、信念高度集中凝聚,然后让其充沛完满,贯注全身,洋溢体外,产生“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感觉”,形成神、意、气、形的高度统一。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感觉自已没用力,别人也会认为你出手很重,分量很沉,手臂如同棉里藏铁,重如千斤。这种劲力打到别人身法,就不只是具有极强的穿透性,打着前胸可以穿透到后背,好象胸部骨架都要被打断、打塌一样了,而且还会让人惊心动魄,恐慌万分,无法抵抗。

  杨式太极高级阶段追求的境界是刚柔同体,柔就是刚,刚就是柔,触柔即刚,触刚即柔。达到这个水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半阴半阳是好手”,与初学者的理解完全是两回事。而到了这个水平,练习者自已是什么感觉呢,那就是全身完全是一种阴柔之劲,状如流水,或澎满、或倾泻、或如涓涓细流、或鼓荡湍急,至柔至顺,无形无相,空灵虚幻,周身内外全凭意运行。则时如果发劲,就可以做到劲发如箭、视人如草、无招无式、应手而至,全凭心念一动,有时甚至连心念都没有,发劲时的感觉就是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好象火药爆发,炮弹射出一样,啪的一声打到对方身上,使其无法逃避,如触电一样跌出去。这样的描述是不是听起来很虚幻,但只要练到高级阶段的人都可以体会到。

  三、关于快慢

  杨式太极给人的印象,总是慢腾腾的,用某些人的话来说,慢得象摸鱼,不得不说,慢的确是杨式太极大架85式的一大特点,甚至是非常重要的特点,但杨式大架外形动作上的慢,是由杨式太极的本质决定的,不是为慢而慢。

  1、初级阶段:杨式太极大架85式走架时的慢,既是为了使骨骼肌肉更合理的运行,避免运动损伤,同时也是为了加大运动量,达到如行流水那样均匀的作用,为以后发劲打下坚实基础。这种缓慢的走架方式,有助于增强肌肉的弹性与韧性,以求外形松柔圆活(有些人练架子不得要领,没有肘开花、肘定位,使得架子只有松柔,没有圆活),使周身劲力轻灵匀整。

  在这个阶段,初学者要追求“动中求静”,培育精神与劲力的结合,求阴柔之功、求虚灵之劲,这是慢练太极的一大关窍,是为了用时而快。动中求静、阴柔之功、虚灵之劲能够做到后,只要加快运动速度,劲力就会自然吐出。

  2、中级阶段:这个阶段的重点,是要体会“快慢相间”,对于快慢相间这个词,陈式太极与杨式太极的理解也不一样,陈式太极认为快慢相间是指走架节奏的变化,所以形成了有些招式慢,有些招式快,速度节奏变化明显的风格。但杨式太极却不是这样认为,杨式太极主为快慢内中求,心灵深处和精神领域可以动中求静了,周身肌肉可以协调一致,可以顺利发劲了以后,快慢变化只是一念之间的问题,也就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慢本是一体。

  这个阶段,强调盘架子时慢练恰恰是培养太极劲力的需要,只要慢练才能使精神专一、劲气凝聚,避免产生任何憋气努劲、使用拙力的问题同,做到精神上极虚极灵,劲力是极轻极重,从而快慢随心,收发自如,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在推手和散手训练时,尽量许多时候动作都会闪电般的突然变快,但在肌肉运用和精神宁静上,仍要求与盘架子时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尽快得到太极散手的精化。在这个阶段,杨氏太极快慢相间在外形上的体现,主要是起点慢,终点快(因为终点往往要吐劲)

  3、高级阶段:这个阶段讲究静如山岳、动似江河和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一快一慢的气势都达到了极致。但是高级者在走架子上仍然很慢,但精神世界和肌肉劲力的气势变化很快,形成外形和内劲的快慢相间,使静如山岳、动似江河和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同时存在。以棚劲为例,初学者体会慢,就认为太极劲力是慢慢的出去,但高级者但着不动,啪的一声,棚劲就闪电般打出去了。

  实际上在高级阶段,每个招式都人劲力的多种层次变化和节奏变化,好比交响乐,有主旋律、也有次旋律,此时的快慢相间,实际上是指在控制一个主旋律劲力的同时,又要能够控制其它的劲力,使劲力的养、畜、运、使有节奏的变化,有时候某些劲走的快,另一些劲则走得慢。就象开汽车一样,虽然油门加速了,但并不是全身用力去加速,身体也有慢的地方,这个快与慢是混合的。

  比如说乱环诀“双环一套十字生,十字周边是弧形”,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劲力组合,横向和纵向的气环可以产生胸前十字和背后十字,在与对手接触的那一刹那,所有的气环和十字都在发挥作用,但什么是主旋律,什么是次旋律,则要看接手的那一刹那而定,如果将横、竖气环散开的速度加快,实际上是加大了引进落空的力度,如果将十字旋转的力度加快,实际上是加大了后发先至的力度。

  通过在散手、推手中不断练习,最终形中“先中先”的意识,敌不动,已不动,敌微动,已先动。真正运用起来,对手的动作未动,其至只是心意一动,自已的反应就是如皮燃火、如泉涌出,也就是杨式老谱里说的“你打我打先打你,欲动已动即动拳”

  四、关于上下

  杨式太极的上下,主要是指上下相随,而上下相随的原则源于《打手歌》,里面提到“上下相随人难近”。杨澄浦宗师也把上下相随作为杨式太极“十要”之一。那什么是上下相随,杨澄浦宗师说是:其根在脚、发于腿、主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他实际强调了全身节节贯穿,劲力完整,上下相随而动,上手下足中腰,无处不相应,无处不顺畅,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不过,上下相随同样可以有几个层次的理解,现在我们来说一下:

  (一)初级阶段:在初级阶段,上下相随就是上半身与下半身的协调,也就是说,盘架子时,上半身和下半身应当像影子一样,你怎么动,影子了都是跟着动。在运动和相对静止时,人体由上到下,由下至上始终保持紧密联系,上下之间关节肌肉保持节节贯穿状态,同时以腰为轴,连接身体上下两个环节,手往前伸时,下面的腿同时要有前进之意,手伸到位了,腿的前进之意也就同时停止了,这就是杨式老谱里说的外三合:“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跨合”。

  (二)中级阶段:此时开始追求劲力与外形的相合,人身从整体来看,分上、中、下三盘,共有三节九段。以一身来说,梢节是上肢、中节为身体躯干、根节为下肢。就身体躯干来说,颈部到乳房中间的位置为梢节,胸锁位置至腹部肚脐为中节,肚脐到会阴是根节。就下肢来说,由跨部到膝盖为根节,从膝盖脚髁为中节,从脚髁到脚尖为梢节。要做到一动无有不动,关键是要上系下连,上肢方面的要求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在下肢方面,则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

  对于躯干的要求呢,说起来就是“中空之势是关键”,在通过练意,散出肩、腰、跨三道气圈后,就能体会肩、腰、跨的松软灵活,再将坠肘之意坠在腰圈上,以意念将腰圈与跨圈相连,以中空的腰为轴,控制并指挥肩圈与跨圈的同时运动,也就形成了上下周身一家的气势。练习到一定程度后,由头到脚,环环相扣,势势相连,运用之时就可以形成较强的攻击力量。

  (三)高级阶段:高级阶段追求的是无上无下方是随,也就是自我感觉上没有上、也没有上,上就下,下就是上,与别人相手时才能随机应变,变化无端。以棚按合劲为例,棚劲是意念上是由下往上走,按劲在意念上是由下往上走,两个劲合在一起,相随了,实际上就形成了一道竖开的圆,没有了上下的区别。

  到了这个程度,你就可以理解到,所谓上下相随,可以在我们身体里面任何一点形成,也可以在身体以外的任何地方形成。比如说乱环诀中的掌中十字,就是手掌中的上下相随。而我们以形追意,乱环气圈中的问星,使用出八劲组合,实际上就是在身体之外形成了上下相随的气势变化。从身体内部来看,通过经脉行气放松身体,其根在脚、发于腿、主于腰、形于手指,实际上练的就是手三阳经、手三阴经和足三阳经、足三阴经等六条经络的上下相随。

  五、关于虚实

  杨式太极“十要”就要求分虚实,要求做到虚实相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同源,但普通人在练习杨式太极时,绝大多数人都是往重心的问题上去理解虚实,把前面叫实,后面叫虚,上面叫实,下面叫虚,但这是从姿势上去理解,不够深入,下面我们也从不同层面来谈谈这个话题。

  (一)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要理解虚实的意义,就要注意“空而不空空不空”。从外形上理解杨式太极的虚实,同样应当是每一点上都要分虚实,练习时要注是一动作打出去后,身上是不是整体分了虚实,是不是点上分了虚实。特别是在能够发劲以后,每每感觉劲力能够将人发出,好象是实的,但这个刚强的实是从那里来的呢,完全是从虚中来,从松柔的虚从而来。所以,从劲力层面理解,虚就是柔化,实就是刚发。所以说,虚实同源,虚的时候空空荡荡,实的时候你也抓不住任何东西。

  在初学发劲时,什么时候是发劲的最佳时机呢?就是感觉不到自已任何力量,也感觉不到对内方的任何力量的时候,这就是空而不空的时候。所谓空,也就是虚,也就要空掉自已的任何拙力,同时化解对方的任何来力。所谓不空,也就是实,是指你在虚空引化的同时,将别人的劲力变成你自已意念和劲力的中和,产生一种松、沉、软、弹的劲力,一般人把这种劲力称为内劲。在这个时候,实也是虚,虚也是实,虚实相伴。太极拳实战教学与太极拳内功心法。

太极拳内功

  (二)中级阶段:

  这一阶段追求先天一气虚无生,在盘架子时节节松开,虚空到感觉没有身体的存在,在精神上做到虚极静笃,空空洞洞。在身体之外,意念与虚空合为一体,先天一气,即由虚空中产生,从虚空中出,从虚空中入。在推手中,则要用心体会“得力处省无限力,省力处得无限力”的感觉。此时,你在外形上已经看不出多少虚实了。

  在此阶段,要特别注意杨式太极老谱里说的“凡此皆是意”,任何动作都是意,练的是“以意领气,以气催形”,在其中体会虚实转换,要求全身放松、心意平和、精神松静,非如此不能体会“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隧,乃能更利从心”的感觉。意气转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三)高级阶段:

  这一阶段要求做到拳打有人似无人,拳打无人似有人,这也是体会虚实相伴、虚实同源的重要方法。练习者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敌情观念,眼前无人当有人,培养意念集中,一旦遇敌,则可“视敌人如无人”,一招一势,自然流出,在到浑酒自如的境界。

  拳打有人似无人,拳打无人似有人实际是上要求不论走架、推手还是散手,都要不扔不顶,粘沾连随。盘架子时明明无人,但还是要体会不仅在外力上不扔不顶,在劲力上也要不扔不顶,在意念上也要不扔不顶,这才是杨式太极的虚实同源,虚实相伴。达到这一步,就可以最终做到最妙处以虚静胜人,实以无法为法。

  六、关于方圆

  杨式太极《太极正功解》是专门论述太极方圆关系的,其中谈到:“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方也。夫圆周者出入,方者进退,随方说圆之往来也。”这话其实就是讲方圆相生的道理,但要如何理解呢,也要从不同层次来看。

  (一)初级阶段:

  对于初学者来说,杨式太极练习时到处都是圆,身法、手法、步法都讲圆,讲圈,讲走弧形,极小的转关,内含不现形的折叠,也都要求圆形。而方圆相生,在这个阶段理解,方在那里呢?实际上这个方既可理解为有棱角(杨式太极中有不少势力并非一味纯圆,也有出棱角的时候,外形上看起来有圆有方,一味走圆,反而练起来会别扭),也可以理解成为每势运行到终点时,将这一势的劲力表现出来(这也是一种圆中现方,一般在单式发劲练习中采用)变定势为定式。如果再深入一点,从劲力上求方圆,那就是“柔行气,刚落点”(主要在推手练习中运用)了。

  (二)中级阶段:

  对此阶级的人来说,所谓太极出圆成方,化方为圆,方圆相生,是指太极是圆的,处处有圆,而方则是指定点有方(如乱环诀中发点和落点的定位)。比说有意念所散出的肩、腰、胯三道气圈,从外形上是看不出来的,无形无象,但在推手和散手中这三道气圈却是非常有用的,我们与人接手时,外形没有大幅的变化,意念却可以引导三道气圈及全身肌肉在放松的情况化发对手,这才是杨式太极正真的圆,这种圆是形与意、内与外相结合的。

  再举一个例子来说,从乱环诀中发棚劲时怎么发的呢,意想有内气(这个内气是意念上想象的,不是真有这玩艺。说白了,这也是一种发劲的意念引导法)从你身内松沉下去,然后形成一条弧线从对手身后带起来(这条弧线一般和你身体竖气圈延伸到对手身后那部份圆弧是一条线),弧线运行的终点就是问星,然后以形追意,快速出手追向问星,棚劲就发出来了,这其实也是一个化方成圆。

  那么,如果是在乱环诀中打按劲呢,也是意想有内气从你拨背的动作中升起,升至头上后沿弧线(这条弧线一般和你身体竖气圈延伸到对手身后那部份圆弧是一条线,按劲的内气运行路线正好和棚劲相反)落到对手身后,然后以形追意,快速出手追向问星,按劲就发出来。

  了解棚劲和按劲的打法后,你完全可以一出手同时把这两个劲打出去,一棚一按的劲路运行,正好在对手背后交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圆弧。此时你完全可以加上一个由横气圈水平向前走的挤劲,使棚按合成挤劲后向前冲,这就是一种劲力上的出圆成方。

  (三)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理解圆和方,则完全是从意念和劲力上来理解了,杨式太极有“八门五步”之说,其实就是指棚、捋、挤、按、采、例、肘、靠八种劲法和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这八门五步可以合成无数种“形”、“势”和身法。如果要从心法的角度和理解八门五步和方圆的关系,就离不开乱环诀了。

  大家还记得乱环诀吗?里面有话为“双环一套十字生,十字周边是弧形,唯有中间是实点,还要环绕弧边行”,这话说的其实是一副有气环构成物九宫八卦图,棚、捋、挤、按、采、例、肘、靠八种劲法都在除中宫以外(中宫是你自已的身体)的其余八宫之中。区别四正四隅以及发劲的关键就是方圆相生。

  其实,当问星处于身体正前方时,棚、按、捋、挤四正劲一律在两圈正面的上、下、前、后四个方向。意念内气顺着竖圈从下往上走到问星的,不管手型如何,一律可以视为棚劲。而意念内气顺着竖圈从上往下走到问星的,不管手型如何,一律可以视为按劲。意念内气顺着横圈和竖圈平面交会的切线往身体正前方直走到问星的的,不管手型如何,一律可以视为挤劲。意念内气顺着横圈和竖圈平方交会切线往身体正后方直走到问星的的,不管手型如何,一律可以视为捋劲。

  而当问星处于身体的侧面,意念内气顺着侧方竖圈从下往上走到问星的,不管手型如何,一律可以视为例劲。而意念内气顺着侧竖圈从上往下走到问星的,不管手型如何,一律可以视为采劲。而以肘部领劲,顺着横圈追赶身体侧面(可以在侧前,也可以在侧后)问星的,一律可以视为肘劲。而以肩部领劲,顺着横圈追赶身体侧面(可以在侧前,也可以在侧后)问星的,一律可以视为靠视。

  身体或手臂虽然从八个不同方向追赶问星,虽然可以生产太极八劲,但这八劲可发也可不发,但如果要发劲,问星所在位置的竖圈和横圈十字交会点就必须错开,使顺着圆弧运行的劲力从错开的十字交会点处贴着其中一个气圈的切线方向打出去,此时在乱环诀在这体现会为化圆为方了。

  实事上,意念上的竖圈和横圈形成后,你可以想象身体的内气全都顺着这两个环松散到体外,形成一个看不见,但感觉得到的,可以立体转动的内劲球。你只要心意一动,问星处在的位置就会根着动。实事上,把问星从身体正面转到身体侧面,根本不需要身体移动,如要意念转作就行了。同样的,从发四正劲变成发四隅劲,也不需要身体转动,只要以形追意就可以。

  这个心法用熟以后,对手在四面八方不同方位接触你,你只要心意一转,就可以产生四面八方不同的劲路变化,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此时,你的身体虽然产生了各种螺旋劲力,但属于中宫的你自已本身依然保持中正安适(就象台风虽强,但台风眼却很平静一样,你自已的身体就是那个台风眼),劲力均匀的转动就象一个平稳的地球仪,对手却会感到有无数的螺旋劲向他打来。

  七、关于内外

  内外相融是杨式太极“十要”之一,但什么是内,什么是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层次解释也不一样。现在我们来说一下这个概念。

  一初级阶段:初学者应当树立一个观念,就是除了意念及由意念产生的灵性是内,筋骨肌肉纺统是外,人稳静练拳,实际就是强化意念,培育灵性。因此盘架子不能只注意外形方面是否标准,手、眼、身、步是否到位,还要注意精神世界的修养。

  其实乱环诀中肩、腰、跨三道气圈就已经体现了一个层面的内外相融,在三道气圈散出后,要感觉骨肉皮肤都和外面融为一体,整个身体都消失了,即从有身到无身,时间长了就可以培育出全身透空的感觉。

  二中级阶段:时此除了自已与外部相融,更要注意培育自已与对手融为一体的感觉,在推手时体会“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变化,将外面的东西拿进来,把里面的东西松出去。自已的变化必须影响到对方的弯化,自已内在气势的变化可以控制周边的变化,别人一接触你就感觉掉到深渊里面。

  此时,要注意“触觉要柔,流水穿堤”的原则,在接触外面的人物和事物时,要能够和内在的经络交会流注相联系,也就是要将外面的拳脚运动,姿势架子的操作和内里的呼吸吐纳、分经运气、意劲指向统一起来,做到内外一致,则遇到外来人物的攻击,则可以用意劲进行流水般的化解和冲击。

  三高级阶段:到了这人阶段,则需要注意呼吸流通内与外的问题,杨式太极在初级阶段要求自然呼吸,不刻意把呼吸和意劲结合在一起,也不要特意去注意呼吸。但到了高级阶段,意劲发放则应当和呼吸相配合,这就是许多人都提到过的哼、哈二气,考虑到已经有不少人论述过哼、哈二气,我在这里就不再多说。

  此时,要把呼极想象成鼓动意劲的大风箱,注意哼、哈二气之间,松透到全身毛窍,体内体外上下流动、内外融合,周身意劲鼓荡,使意劲在体外广泛高速交融,产生人与自然相通无阻,天地这气归于一身的感觉,从而使气势松散而发,磅薄雄武,却又一身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