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
第一式:两脚并立后微开(比肩稍宽或与肩同宽均可),两脚尖稍向外,按杨式太极“十要”的要求站好。
第二式:深吸气,两手向两侧慢慢平举,高与肩平,掌心向下,五指并拢,指尖向外,然后以意行气,使气达于指尖(有气感就可以了),两手梢节领劲,尽量向外伸平,呼气。两手抬平的姿势至少要坚持2分钟(张老先生说,能坚持半个小时最好,长时间练此式,两手下按将产生五百金的力量)。
第三式:缓缓深吸气,身向下蹲,两手弯臂曲肘,尽管向两肋内收,手掌心依然向下,保持与肩同高,手指向外。
第四式:由鼻腔向外吐气,同时以意行气,使气达于指尖,然后向两侧快速展臂发劲,指尖尽力向伸(梢节领颈),同时身体起立。此式最少反复练习五次。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发力,发力训练,太极拳教学。
第五式:缓缓吸气,两手慢慢移向身前交会(与肩同高),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于手腕处相叠于胸前。
第六式:两掌心翻转向上,身体微下蹲,此时急促吸气,将两手快速收于左右两侧,肘尖尽量向后击出,两掌紧贴于腰,掌手向上,手指向前。
第七式:两手慢慢前伸,当两肘将至腰际时,快速向外吐气,并以意以气达于指尖,突然向前发劲,心力外伸,高与肩平。
第八式:缓缓吸气,两手向两侧平肩分开,掌手向上,指尖向外,然后缓缓呼气,以意引气,达于指尖,尽量外伸,保持这个姿势两分钟。
第九式:动作与第三式相同,只是掌心向上。
第十式:动作与第四式相同,只是手指向上。
第十一式:深吸气,同时两手五指用力慢慢向里抓勾,须节节弯曲,有握石如粉的意念在里面,直至握拢成拳。引式要反复做五次。
第十二式:两手快速抓握成拳,急促吸气,双拳用裹劲向胸前内收,拳背向外。然后,两拳同时变掌,以意引气,达于掌心,讯速向两侧发劲,高与肩平,掌心向外。此式最少练习五次。
第十三式:两掌向里收转抓勾,握拢成拳,随之呼气,双拳用力向头部两侧收紧,高与耳平。然后急促吸气,双拳随吸气升举至高与额平。
第十四式:鼻腔急促呼气,两臂快速向上升臂上托尽量伸直,两大臂紧贴两耳,掌心向上,指尖向里向下沉,十指相对,掌根尽力向上吐劲。
第十五式:慢慢吸手,两手向里交会相叠,左手在前,右手在后。
第十六式:双臂相叠由上转下,待与肩平时,两掌心翻转向上,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然后吸促呼气,并将两手快速收于左右两侧,肘尖尽量后击,两掌心贴于腰前,指尖向前。
第十七式:两臂向两侧分开,从外向上、向里划弧收拢,掌心翻转向下,随着缓缓呼气,以掌根往下沉按,气沉丹田。
第一段就介绍完了,此段主要是训练胸、背、肩、指的发劲,着重练刚劲和截劲。
第二段:
第一式:由第一段预备式动和起,两掌心贴小腹,由下向上相摩至肚脐处合掌,缓缓吸气,两手随吸气经胸前过鼻尖直上,至两臂紧贴两耳边,然后呼气,意达指尖,尽力向上伸拨。两掌要合拢,两臂要伸直,有刺破青天之意。此式最少停留2分钟(其实越长越好)。张老先生说,此式练时间长了,助骨也就拨起来了。
第二式:紧向合掌,直往脑后倒转而下,并使拇指掌缘紧贴后颈,指尖向下,肘尖上拨。劲贯前臂,尽力伸展。
第三式:两手交会相叠,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双手由后往上举,同时深吸气,然后缓缓呼气。双手由上向前平举而下,同时身体缓缓下蹲,交会相叠之手由小腹前划狐线分向两侧,同时向身体站立,两臂随之展向两侧,高与肩平,两掌向两侧外撑,指尖向上,同时呼气,两臂尽力向外伸展,意劲贯于掌心(这个动作至少坚持两分钟,时间越长越好)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发力,发力训练,太极拳教学。
第四式:急促吸气,身往下蹲,两臂向里收,肘贴于胁,然后起立,吐气发声,两掌向两侧发劲。此式至少反复做五次。
第五式:右手向左往里转臂翻掌而下,掌根垂直下按,指尖上翘;同时左手由外向里转臂翻掌握而上,在大臂紧贴耳际,掌根尽力上托,指尖下翘,双掌形成上下对称托按之势,气沉丹田。
第六式:左掌从外向里转腕翻掌,经胸前而下,沉左肩,掌根下按,指尖上翘;同时,右掌从外向里转腕翻掌而上,右大臂紧贴耳际,掌根尽力上托,形成上下对称托按之势,气沉丹田。
第七式:右手由下往上平举而上,左手微往右,使两手交会要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第八式:与第一段十六式相同。
第九式:与第一估十七式相同。
第三段:
第一式:从第一段预备式开始。两掌心向内,于小腹十指交叉,慢慢的摩胸抬起,提至与口同高时两掌翻转向上,同时慢慢吸气。两臂继续向上伸展,交叉的两手提于头部正上方,两臂伸直,慢慢呼气。
第二式:手型不变,上身先向左弯九次,然后再向右弯九次,然后两手手指交叉,掌心向外先向前、再向下按,弯腰,两掌尽量贴近地面,双脚不可弯屈,慢慢吐气。然后腰伸直,慢慢吸气。再次弯腰下按,重复19次。
第三式:身体起立,手臂及指型不变,从身前左前侧弯腰向下按,掌心近量靠近地面,慢慢吐气。身体起立,慢慢吸气。然后再次从身体左前侧弯腰下按,重复7次。
第四式:身体起立,手臂及指型不变,从身前右前侧弯腰向下按,掌心近量靠近地面,慢慢吐气。身体起立,慢慢吸气。然后再次从身体右前侧弯腰下按,重复7次。
第五式:身体起立,手臂及指型不变,两手向前、向下,再向左、向上、向右、向下随腰转圈,双腿不能弯屈,腰弯的越低越好。
第六式:与前式一下,只是转圈的右左次顺相反。
第七式:身体起立,手臂及指型不变,落于小腹前。两手掌心向外,由下向上提起,同时深吸气,提起脚跟,以脚指或前脚掌点地支撑全身。两手提至与胸同高时,两掌贴于胸前,掌心向内,摩擦着胸部快速沉落(是落,不是按),吐气发声,气沉丹田,同时两脚跟猛然落地。重复7次。
第八式:头颈快速左转,然后回复原状。头颈再快速右转,再回复原状。
第九式:两手分开提至与胸同高,然手两掌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其余动作与第一段十六式、十七式相同。
这段主要练腰部韧性、胁部肌肉及轻身提气和脚指支撑的功力。
第四段:
第一式:由第一段第一式预备动作起,然后两手叉腰,身体向右侧转,意将左肩合于右肩,转时深吸气,待转至右侧时,吐气发出哼声,气沉丹田。
回复原状,身体向左侧转,意将右肩合于左肩,转时深吸气,待转至左侧时,吐气了出哼声,气沉丹田,回复原状。
第二式:两手叉腰,缓缓吸气,身体尽量向后仰,两脚支撑重心,膝关节尽量朝前,腹部尽量朝向挺,然后呼气,此式主要练铁板桥,年轻人后仰弯度可慢慢增加,时间也要长一此,年长者自已看着办吧,别把自已当年轻人。
第三式:回复原状,头颈自左向右转5-7次,然后从右向左转5-7次。回复原状,颈部向后仰,下巴上抬,持续半分钟。颈椎有问题者需轻轻转动。太极拳内功心法口诀大全。
第四式:回复原状,重心移于左脚,提起右脚,由外向里划圈,再用右脚外侧用力侧踢。收回右脚,重心移与右脚,提起左脚,其余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五式:两手叉腰,右脚伸向右前方,脚跟着地,脚尖上翘,然后身体及头部对准脚尖,向下尽量弯压,至少做7次。然后收回右脚,将左脚伸向左前方,其余动作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六式:左脚收回,回复原状,微下蹲,大腿小腿一直抖动,疏经活血。然后收功,起立,两手微向前合,两手交叉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其余与第一段十六式后面,十七式相同。
本段主要练习腰部前俯后仰之韧劲,特别是后仰之功,套练腿功。
第五段:
第一式:由第一段第一式预备动作起。右掌心向上,把大拇指与其它四指并拢,划弧向上伸出,高度稍过头顶,手心斜对头部,缓缓呼气。然后,右手从下往下向后斜采,幅度要大,掌根用劲,腰腿有下沉之劲,稍往右侧身,同时呼气。反复做七次。然后,右手置于右胯边,换左手操练,方法与右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第二式:两手由左右向头上方交叉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缓缓吸气。然后,两手由里往外、往下划弧采劈,同时身体下蹲,向外吐气。此式反复15次。
第三式:身体起立,两手由左右向头上方交叉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缓缓吸气。两手由里往外、往下划弧撩拨,同时身体下蹲,向外吐气。此式反复15次。
第四式:身体起立后,立即下蹲,两手臂缩向头前之左右两侧,肘尖下垂,手指斜向上,身形有缩小之感,慢慢吸气。然后,身体起立,同时臀部后弹,背部上拱,两手伸下头前左右两侧,手指向下,同时吐气,如同游泳向前划水的作动。此式反复9式,主练背部弹性。
第五式:身体起立,两手由左右向头上方交叉相叠后,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慢慢吸气。然后,两手由上往下松松弹击,同时身体下蹲,往外吐气。此式反复15次。
第六式:身体起立,两手十指完全放松,置于胸前,掌心向下,肘尖下垂。然后,上下松松抖动弹击,注意上下幅度很小,不能大。此式反复15次。
第七式:两手向左右两侧平分,两臂伸直,手指向上,完全放松,然后两手掌向前后松松摇晃,以使劲气外透。此式即1-2分钟即可。
第八式:两手向前微合,两手交叉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其余和第一段十六式之后面,第十七式相同。
本段主要练松弹劲和上下升降相随之功,以及上架挡、下采劈等劲别。
第六段:
第一式:马步下蹲,双手握拳,拳背向下,两拳置于两胯之上,两腰之侧,先以右手划弧直上右额上方采抓,同时慢慢吸气。然后,快速用劲下按,同时呼气,反复做至少5次。接然换左手来练,唯方向相反,反复做至少5次。
第二式:马步下蹲,双手在胸前合抱撑圆,掌心向内,双手之高度比肩略低,如同抱大气球一样。呼吸自然均匀,后背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垂直,敛臀,劲要松沉至脚底涌泉,五指微抓地,这样站至少两分钟,能站半小时最好(这是个混元桩)。
第三式:两腿站立如第一段第一式,然后右脚向右前方迈出半步,脚跟着地,脚尖略提起,左腿屈膝下坐,两脚距离尺左右。上身正直,臀部不能外突,塌腰敛臀,含胸拨背,虚领顶劲,尾闾中正,意定神闲,绝大部分重量坐于左腿。两臂略弯,双手向前平伸,沉肩坠肘,手指微屈,然后双手分开,右手在前在上,食指与鼻尖齐高,左手在后在下,左掌斜对右肘,略近胸前,掌心参差相对,如抱球状,两臂松棚,不可夹紧,腋下能容馒头一个(说了一大堆,这实际上是一个提手上势的定势,明白了吧。)周身轻灵,无丝毫拙力。然后,一吸气,气贴于背,身体微上升;一呼气,沉于丹田,身体略下沉。至少站两分钟,最好是半小时(这实际是一个川字桩)。然后,换成手挥琵琶的定势,再站同样的时间。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发力,发力训练,太极拳教学。
第四式:马步下蹲,双手握拳,拳眼向上,然后两拳分向左右,如同拉弓,左手如持弓,右手如拉弦,向两边拉开,眼神神右侧,沉肩坠肘,两臂要有拉撑之意,至少站两分钟。然后换成左式,动作一样,左右相反,再站同样的时间。此式重点练两臂拉力与棚劲。
第五式:马步下蹲,然后双手下抱,吸一口气,屏住,两臂上抬。双手抱至与胸同高时,再吸一口气,双手继续向上托举,呼气。双掌不必太高,举过头顶即可。至少这样站两分钟。
第六式:马步下蹲,双手自身前下插,以两手之大指、食指、中指分别抓住自已的左右脚后跟,然后沉胯,背部上抬放平,头往上翘,状如龟形,至少保持此姿势半分钟。此式主要拉练后背之脊骨,大大有助于畅通经络,如能感觉从颈椎拉至尾闾,那是最好的。
第七式:马步下蹲,两手握拳置于大腿上,拳背向外,先向右转身,左手变掌扶于后脑,右手贴于背部右侧下方,眼神跟着身体右转望向尾闾。然后回复原状,左右相换再做一次。
第八式:初始与第七式相同,先向右转身,眼神随身体右转向后向下望自已的右脚跟,然后回复原状,左右交换再估一次。
第九式:马步下蹲,两手上举,置于头上方,不过太高,然后两手随腰从左向右摇摆,腰尽量下弯后仰,眼神随手向上。转动摇摆的辐度要大,至少做7次。然后左右交换再做7次。
第十式:起立后,回归第一段第一式之预备式,两手相前微合,两手交叉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其余动作与第一段之十六式、十七式相同。
此段功法桩功较多,能练意、气、神、劲,对散手、推手都有很大帮助。
第七段:
第一式:身体马步下蹲,双手握拳,拳背朝下,双拳屈肘放在腰两侧,慢慢吸气。然后,先以右拳用腰腿斜向左前方击出,同时呼气,也可以吐气发“哈”声。然后,松开右拳,用腰腿劲将右手五指用力抓采(五指用力弯屈,如鹰抓状,掌心向上)拉回腰边握成拳。至此右式完成,然后出左拳,然后用力抓采收回,方法与右式一样,只是左右正好相反。如此反复交替,至少左右各做30次。
第二式:回到第一式的预备姿势,慢慢吸气,右拳变掌,大指与其它四指并拢,用腰腿劲催动右掌斜上向左前方弹击(不是掌击,是手指向前刺击),同时呼气,也可以吐气发哈声,然后收回右拳,屈肘置于腰边,拳眼向上,则为右式。然后我们做左式,方法一右式一样,只是左右正好相反,左右至少各做30次。
第三式:回到第一式的预备姿势,慢慢吸气,右拳变掌,大指与其它四指并拢,用腰腿劲催动右掌斜下向左前方弹击(不是掌击,是手指向前刺击),同时呼气,也可以吐气发哈声,然后收回右拳,屈肘置于腰边,拳眼向上,则为右式。然后我们做左式,方法一右式一样,只是左右正好相反,左右至少各做30次。
第四式:回到第一式的预备姿势,两拳先后变掌,大指与其它四指并拢,先右后左,交叉向正前方弹击(不是掌击,是手指向前刺击),各做10次。
第五式:起身直立,站成第一段第一式的预备姿势,两手分开提至胸前,两手交叉相叠,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其余均与第一段第十六式后、第十七式相同。
主段主要练习拳击、抓采、手弹刺和两臂前节松沉软弹跳击之劲
第八段:
第一式:两脚平行分开,比肩略宽,身体下蹲,两膝微屈,重量放在脚掌上,上身正直,虚领顶劲、含胸拨背、沉肩坠肘、尾闾下垂、三关一线、两眼平视,以鼻呼吸,舌抵上腭,两臂弯屈,双手向前,掌心斜对,状如抱球。注意胸部松空,胸部与两手之间抱圆,腿部的劲沉到脚底涌泉,下接地气,意想两臂外侧有大石头压下来。至少站5分钟,站的时间越长越好。此式主练腿部劲力和周身棚劲。
第二式:全身意气反复进行一升一降,升时两臂稍开并吸气,气贴于背,降时身体略下坐,两臂稍合并呼气,气沉丹田。注意呼吸要与动作相协调,每次呼吸7秒以上。至少站5分钟,如果可以站到半小时以上,那么几个月以后,下盘将较以前大为稳固,周身及四肢内劲都会明显增加,丹田之气也会大为充足。太极拳,杨氏太极拳,发力,发力训练,太极拳教学。
第三式:身体起立,向右后转身,意想右手抓采敌人右腕,右脚采蹬敌人右腿,再以自已的左臂下压敌人右臂。然后左腿向自已左侧踏出半步,右腿蹬直,左右两臂同时展臂向左右两侧打击,掌心向上,用两手桡骨出击两侧,左手略高,右手略低(反正两手不在一条水平线上),此为右式。然后开如左式,方法一样,就是左右相反。两式交替,每式至少做6次。
第四式:收回左脚,回归一段第一式的预备姿势,然后慢慢吸气,两手由下往上、向里交叠,左手在上,右手下在,其余和第一段十六式后、十七式相同。
至此。杨式太极八段锦全部介绍完毕,与拳架比起来,这路功法并不复杂,但效果却非常明显,每天坚持练习,一年半左右全身气劲充足,功力明显增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一下。
八法行功是练习棚、捋、挤、按、采、例、肘、靠八个劲别的功法,此路功法强调折叠在内劲中的作动,折叠的运用贯穿全部功法。
在此,我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折叠的概念,就是有上必有下,有左必有右。陈式太极的折叠主要表现在外形上,杨式太极的折叠主要体现在意念上,总的来说,打人的部位往往是没有意念力,意念主要作用在非打人的部位上,使打人的部位在无意识间发出强大力量,把这种力量称为无意识力,古人则称为内劲,也就是传说中的用意不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