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官网

道德经论胎息


  佛重修性,道重修命,谬之又谬,背祖离宗也。性命乃休戚与共,将其分离,攘之为“病”,实属后人为之。如同马列主义不与实践相结合,攘为教条主义之“病”。佛道祖宗之经典,从未将性命分离。数卷佛经,《金刚经》和《般 若波罗蜜多心经》,乃经中之经也。而《心经》一个“照” 字,乃佛之魂也。“照见”什么?“五蕴皆空”也。怎样才能照见?性命双修也。《金刚经》的“降伏其心”,心中之元神,难道不是性吗?

  怎样才能降伏?《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以及若干个“无”字,既是降伏之法,又是命之所由也。五千字的《道德经》,更是性命双修之法宝。仅以第十章两句为例:其一“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就是说,履载元神元气和元精抱而为一形成的营魄,是不能离散的。而元神的凝聚是关键,元神聚一处而不散乱,元气和元精就会来跟随。可说是修性之旋钮。其二“抟气至柔,能婴儿乎?”

胎息经

  凝住神后,元气就会自然而然回流归根。而这个“气”字,既有口鼻呼吸天地阴阳之大气,也含在人体中由气变息之元气。而这个“抟”字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揉面团,是不能用人的意识指挥的,是人体自然而然地抟。神息的穿透力是强大的,人体坚硬的骨质也会柔软如婴。老子说 的“婴儿”,不仅是返老还童,还包括婴儿在母腹中的胎息。可见胎息是修命之底蕴。修佛圆满的圣人,修道得道的神仙,没有一个不是从胎息起步的。

  释迦摩尼的经典,学者们的讲解铺天盖地,而对他那十二年的“苦行僧”,却是一带而过。后来多数学者也是一窍不通,但可从他弟子们创立的禅宗法门去摸其脉搏。禅宗分辨息之相有四种。凡鼻呼吸时出入有声者,此风相也;有散之弊,最不可用。出入无声而急促滞涩不通畅者,此喘相也;有结之弊,亦不可用。出入无声,亦不急促不滞涩,而不静细匀融,往来有迹者,此气相也;有劳之弊,仍不可用。能细长深匀,呈于极静之时,自己亦不觉有气之出入,有若无出无入者,是名息相,此方可用。达此程度,也就是胎息了,如婴儿在母腹之中。

  禅宗法门的祖宗是佛陀,佛陀在菩提树下开功开悟,才有我们拜读的佛经。佛经的产生是不能脱离他十二年 苦行僧的,而苦行僧的岁月是不能脱离禅定的,禅定又是不能脱离胎息的起步之功的。他和老子的诞生,都是苍天的赏赐。但天才却不是凴空而降的。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那一块一块的砖头是起不来的。可见祖宗登真入圣之艰辛。胎息虽然是起步之功,而得到它也是不容易的。没有真修实修,不做真正的禅定功夫,即是将佛道经典倒背如流,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胎息入门教学。

  吕纯阳说,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一 大病;只知祖性不还丹,万劫英灵难入圣。这个”病“是后人所为,与祖宗无关。南怀瑾大湿说,道家出了吕纯阳,等于佛家出了一个六祖。佛家禅宗法门由达摩大湿传入中国,当时是性命双修,六祖慧能将命功修炼改为秘传。其秘传部分在道家经典中,又比比皆是。寡人是读了不少佛道经典的,经过隐居十年的真修实修,才知道读经很重要,而忘经更蹊跷。《心经》中”无眼耳鼻舌身意“,《道德经》中“绝学无忧”,就是忘经之蹊跷,自悟就会明白。无言真道之玄门由此而开也。禅宗辨息相的第四种说”此方可用“,用它干 什么?

  就是老子说的”是谓复命“,也就是中国丹经说的产生丹基,经过持久的积累和烹炼登真入圣。而达到息的”有若无出无入“,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其中隐藏着几个阶段。因为人体各不相同,探索途径不能一样。寡人的体验: (一)气机发动阶段。张三丰曰:“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神者,人之元神也。我在清水边的金刚坐的照片,水中的倒影是意味深长的。水清靠沉淀混杂的泥沙,神清靠排斥杂 乱的欲念。清静之神就是元神,凝聚到下丹田的气穴之中。心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调息也。

  元气回流归根,就是气机发动,经过三个多月的调训,就会 有感应。《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中的“百日功灵”,就是指此之兆也。可见水中之倒影才是真我,而岸边之我还在装模作样。要求真,就要反其道而行之。要达到元气回流的气机 发动,就要效法水中倒影。虽是我之影,却无我之心也。(二)多入少出阶段。付青主手抄陈虚白真人的《仙传玄机口诀》曰:“纵心息俱到,而任其出入,则气不聚,而其关亦不开;必若锺离所谓多入少出而后可。“地球被日光照射,万物苏醒,每日震卦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青阳之气旺盛上升。就连一般气功师也懂得多纳少吐。而禅定者也是珍惜这个时间的,但更懂得”活子时“的玄理,可根据自己的条件,二十四时皆可为。而“活子时”是需要自己调训的。每日坐下来,按以往的程序,半小时即可达到原来的层次,《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中的“顷刻而成”,就是此意。禅定者所需的青阳之气,比常人和一般气功师要多许多倍。虽然不能以识神刻意追求,但潜意识必须存储多入少出的法则。

  多入之息在体内做功,平衡各部位的荷尔蒙体,无用之息从毛细孔自然而然排出。(三)只入不出阶段。此乃寡人之独言,会引起一些高人的怀疑,但我认为是真实不虚地存在。人无呼吸则死亡,呼接天根,吸接地气,一呼一吸为一息。而玄牝之门,又是呼吸的根基。禅定者的呼吸与常人不能相提并论。气脉开通后,单一的鼻呼吸,变成了浑身毛细孔的呼吸,鼻成了毛细孔之一。内肾之玄阳玄阴,只有一开一阖、一收一放的微弱 翕动。承袭入多出少的法则,收如抽丝,又细又长,这是在进息;放则短暂,而且不是向外放,是向内“抟”,感觉还是在进息。只有这个内“抟”,才能达到修炼层次的不断深 入。

胎息经

  《道德经》中那个“抟”字,就是内抟。老子的师父是谁?难道不是他的独创吗?张三丰说的“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怎么个“澄” 法?玄机就在那个“抟”字中。这可是秘中之秘呀!其实也在外排,是经过人体细胞检验之后,有用则存,无用则自然 而然从毛细孔排出。如车轮胎的单向进气,在轮胎发挥功用 后,渐渐向外泄漏,又需要注气补充。胎息入门教学。

  因此,感觉到只入不出,就与“有若无出无入”的胎息接近了。佛陀在菩提树下开功开悟是金刚坐,寺庙的菩萨塑像大多也是金刚坐。可见金刚坐在胎息中神圣地位。我在网上看到有的道友,为炼金刚坐两腿青一块紫一块的痕迹,心里很 难受。有人从小就炼,这当然是得天独厚。如果骨质已经硬化的人,就不要受那个罪了,这样反而会干扰元神的虚静。八仙中铁拐李,无法金刚坐,不是也修炼成仙吗?我开始是两手交叉抱膝盖的“乞丐坐”,又有两手按地的“囚犯坐”,有时是“单盘坐”,到了神息入骨,浑身柔软如婴,无法支撑才用金刚坐。这是为了神息进一步内收,越来越细微,也是为了尾闾关能够展开,青阳之气自然而然地上升。只要神和气精抱而为一“毋离”,就能做到调姿不调神。自身各部 位的舒适,能使元神更虚静。胎息入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