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

心意把与形意拳的区别


俗话说“太极奸,八卦滑,最毒 不过心意把”可知心意之毒。毒在利用正面侧打·声东击西等打法使敌猝不及防,而李洛能对心意改成的形意,则是讲究光明正大,遇强则俞强,气势一路拔高。二者相比之下,心意可谓阴谋,霎那之间取命,而形意则是阳谋,要你明知要死也无力挽回局面。

心意六合拳

从历史上讲,形意拳是由心意拳改编而来,故在理法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心意拳较形意拳更为古朴。
至于其中有什么不同,只能大略说说,因很少有人同时精通这两种拳法,另外,在流传过程中,心意拳和形意拳各自又形成了很多分支流派,各有差异。所以深层次的差异可能不太容易把握精确:
形意拳的直接源流,来自山西的戴氏心意拳。除山西戴氏心意拳外,河南尚有一支心意拳的分支,习惯上称之为河南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圣行心意拳等等;它与戴氏心意拳在体系结构和风格特点上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在桩法训练体系上,戴氏心意以浑圆桩(俗称“蹲猴猴”)为主,是强调束展的中节练法;河南心意以六合桩为主,是强调撑抱的梢节练法;其次,在套路结构上,戴氏以老三拳为母、四把为根、五行十大形为辅;河南心意则以四把为母、十大形为辅。在风格特点上,戴氏心意更为紧凑绵密,而河南心意则间架工整挺拔。
形意拳的训练体系中,桩法以浑圆桩(与戴氏蹲猴不同)和三体式桩为主,是强调拧裹的根节练法;套路结构上以五行拳为母、十二形拳为根;在风格特点上,较心意拳动作更为舒展挺拔。
形意拳自李洛能在河北创派后,其弟子中有车毅斋、宋世荣二人将此拳带回山西流传,形成今天的山西形意拳的车、宋两支,其在动作风格特点上又较河北形意拳紧凑细腻,其中车式风格上受心意拳影响较大。

从个人体会说说,心意和形意的区别,大概有三方面:

一是间架结构上。大家可以尝试一下,先站成一楼卢嵩高老前辈照片中呈现的结构,这时候,在膝肘构成的前锋线上,攻击力的确很强。但是身体左右两面的支撑力就很弱了。如果一击没有摧毁对手,被对方移形换位踩住了扁儿,那就危险了。而形意三才势的结构,前后左右上下,都很均衡,其实就是哪里都有变化的余地。

二是攻击力。形意、心意的攻击威力都源于丹田功。心意的拳架配合丹田功,见效很快,所以有“心意一年打死人”之说。而形意的劲力要相对内敛,劲力是沿着筋经走的,外形看不出什么威力,所以形意拳理论里才有“暗劲”一说。相对而言形意的成才周期更长,因为要把拙力去净,把筋骨养壮,再把新的力量传递结构建立起来,这样开头三五年,很难有什么实战威力。过去的形意拳老师在前期都要教徒弟点外家功夫,比如八极、拦手或者一些各家通用的散手,为的就是渡过这段“易筋易骨换劲”的时间。

三是格斗思想。看看心意拳谱的交手法就能感觉到一股霸气扑面而来,几乎都是一个照面解决对手的思路。而形意拳虽然沿用心意谱,但是实际思想要相对“软”一点,就是更多考虑一个照面解决不了对手怎么办?特别是京津地区的形意,普遍受八卦掌的影响,一方面要考虑对方会不会采取走转游斗的战术,一方面也借鉴这种战术,看看自己能不能赢的更省事。甚至还有些太极的技术因素在里面。比如三才势伸出去的前手,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抢先打着对方,而是为了布下防线,逼出、听出对方的变化,给自己留下随机应变的空间。我觉得,这恐怕是从战场技术向赛场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造成的。

古典泰拳很像心意拳,比较刚猛,感觉每一击都是全力以赴,似乎一下就摧毁对方。这是地道的战场格斗思想。而现代泰拳,比较灵活,总留着变化的余地。这是“比武”的思路。

从文字或演示来看,似乎是古典技术更强悍霸道。但是在实战中,特别是水平相近的对手之间,刚开始很难找到发起致命一击的机会。双方一般都是先试探、周旋,每一下都不敢做绝,这种情况下反而是现代泰拳那种技术的作用更大。

单就劲力和拳架方面区别:

1。心意和形意的区别,首先是劲路方面的。心意打恨劲(不是“狠”),所谓“恨天无把,恨地无环”,出手余地少,要赢人基本上就一定会伤人。形意劲力更内敛,三七步,身子后坐先保周全(这里只给出结论,至于为什么会发展出这样的变化则涉及到拳术的发展史,是另一个问题,不在这里讨论了)。

2。劲力的区别当然会体现在拳架上。心意是环套环的鸡步,其三尖相照的“三尖”是鼻尖、肩尖、足尖。

拳架如上图这样,劲儿是往前逼的。

而形意劲力更收敛,身形是往后收的,这样一来如果劲尖还放在肩尖的话,就会变成这样:

这样就没法打人了……

所以形意把肩尖的劲外放到了手尖,故形意的三尖相照是鼻尖、手尖、脚尖,如下图:

外形上重心前三后七了,身形的后坐靠架构的展放来弥补,所以前脚放得更开,前手也舒展了。

以上。

我是 山西本地人,练形意,接触过戴家。本质上来说,形意心意是一样的,都是翻丹田和束展劲,利用脊椎的劲为主,河南心意没接触过,接触过点戴氏的,要非要说区别的话,戴氏架子要小,我练的形意架子就已经很小了,也比不上那个,戴氏内功好,应该是归功于他的训练体系里的一些东西,包括我师父也承认,戴氏那个拳更是练气,按我自己的体会,戴氏跟形意比,更纯正,入手到结束全是走的纯内家,像形意的话,入手还是练得有一些外家在里面。这不是说形意比不上心意,拳本来就是一系的,没必要炒。形意跟心意比更中和一点,戴氏是从束到极限,变换为展到极限,处在两个极端状态,形意的话,处在中间态,很好的平衡了步伐转换速度与劲力的矛盾,我认为这点是李洛能的创新。戴家打人狠,形意有些虽狠,但是还是不如戴家在狠方面。

心意拳

不说单操套路的区别,只说说风格。心意拳更讲究束展,拳风更为古朴,纵劲好。相比之下,形意拳加了点横劲。原因大抵是,心意拳是古代战场上排兵布阵的拳术,枪兵排在一起,无需考虑侧面的情况,因而最讲究纵劲。形意拳到了近代以走镖为主,多了很多野战的情况,拳架也就变得更紧凑,对横劲的要求更高。

心意更注重束展,架子跟紧凑,两手不离心,两肘不离肋丹田功,更注重腰胯脊柱的强化,形意,有三体式,是心意没有的,形意架子还舒展了些,为了是中途狙击,形意 更注重横竖并用打人,心意更注重竖劲,形意裹钻践,心意束展二字一命亡,心意的传承更保守,形意相对开放一些,出的名家相对较多。

形意拳多出来:鼍,蛇两形

1 如果就训练目的来看,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身体,特别是腰部的旋转

形成一个整体的力量,把体重打击出来

2 从历史渊源来说:

心意拳比较注重整体力量

练习时候,如果身体做的不好,容易成为胳膊的运动。

随着心意六合拳的发展,到戴家心意拳的时候发现了上面的一个事情

戴家心意拳为了让身体更加多动,形成了戴家心意特色的练习方式。

戴家拳虽然练起来不好看,但是非常符合拳法训练的要求,身体动,养成整劲儿。

随着戴家心意拳的发展,在当时,身体动的力量绝对会很大于是形成了很大的名气,有了李洛能老先生去学戴家拳的这样的故事因为李洛能有过长拳经历,在他练习了很长时间之后,具备了整体力量,于是功夫进步非常快,江湖人称神拳李洛能因为他自身有长拳的基础,发现戴家心意拳在练习的时候,虽然容易出功夫,但是,击打距离比较短于是,他就创编了以三体式为主要格斗式,两臂远离身体但是依然讲究身体运动的形意拳。

在当时社会,身体会动,劲整力大,三体式一站,距离又长

因此教授的徒弟,八大弟子在武林赫赫有名

到目前为止,车式,宋氏形意拳,还保留着这种风格。

随着李存义先生,全国国术馆的建立,民国习练形意拳的人数渐渐增多由于国术馆学员,大部分都是8-16岁左右的年前人,随着普遍传播形意拳胳膊运动,而非整体运动又开始广泛传播随着时代发展,渐渐又出了一位大师-王乡斋先生发现了当时练拳的弊病,肢体运动远远多于身体运动于是直接废弃五行拳,保留裹翦钻,发展出几个试力,保留了八卦掌单双换掌重视站桩的身体运动,而非肢体并且成功了再次把形意拳拉回到身体运动的模式上由以上的变迁,大家就会看出来,心意六合拳-戴家心意拳-形意拳-大成拳(意拳)其实练对了都是一个东西,身体运动的整体搏击技术因此,对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错的东西是千差万别的。

练劲顺序看形意拳是先练稍节,在以稍节找根节最后复归中节。戴家是根节练起,到稍节贯通后再复归于中节。以虎形为例子,形意之虎扑是横劲裹扑,稍节定住,中节稳住,根节发力,三节齐动。所以形意拳虎形拳架更扩展。戴家之虎扑则是竖劲踩扑,抽丢搂三把强调虎形劲力变化。所以拳架反而紧凑。不管十大形还是十二形,不过是两家丹田变化和身势运用的总结,实质几乎一样,不过侧重不同罢了。

心意拳所谓的毒,不只是说七拳并进的打法歹毒,即使是并劲,也不过是个功力性的欺人,再欺负人也是正大光明,胜而能服众。但是古传打法歌却非比寻常,能一不二,斩草除根,直接让对方断了念头。特别心意拳,他不似形意拳后来,更多的是以纯功力服人,他谨尊古法不变,完全按照打法歌记载的来。只要起了杀机,管你服不服也一下打死你。

心意把是有内功的,是形意拳的爷爷。
形意拳只剩下外功了,特点就是得意忘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十年太极不出门,半年形意打死人,有涵养的去太极站队,有戾气的去形意拳下站队,导致了太极假虚荣,形意真歹毒。
你说你是练形意拳的,人家心里就想远离你。